茶叶
发布时间:2015-06-09 11:0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0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浉河港镇位于河南信阳市城区以南8公里处。位于东经113°45′51″~113°58′00″,北纬32°14′41″~32°02′15″。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属淮河水系。河流众多。境内主要为黄棕沙壤土, 黄棕壤属于弱度富铝化和强烈粘化的土壤。土壤中因富含铁的含水氧化物而呈黄色。土质较粘重,土壤PH值在5%左右,呈微酸性反应。表土层较厚且腐殖质含量较高,在较好水热条件配合下,林木生长情况良好,尤其适宜种茶。
浉河港镇南距全国著名避暑胜地鸡公山28公里,东距京珠高速公路涩港入口22公里,是由107国道进入京珠高速公路的信南必经之地。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山林面积9.4万亩。1949年为第二区,1958年建浉河港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设镇,1998年由原信阳县划归浉河区管辖。面积141平方千米。辖老街居委会、新区居委会2个居委会,刘家畈、马店、双桥、保民、彭洼、王家店、白马庙、周庙、塘埂、左店、响山、双河、翟洼、黄楼、付河、土寨、杜河、敖湾、徐洼、河湾20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
浉河港镇是产茶大镇,名茶之乡,是信阳毛尖的重要产区。茶叶是该镇重要支柱产业。产品享誉全国,畅销港、澳、台、日、韩及欧美等世界十多个地区和国家。培育出“浉河茶场”等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浉河港镇茶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有数百年的产茶史,至今在彭洼村观印山一带还有清未茶园300余亩。浉河港镇茶叶久享盛名,曾以地方特产被列为贡品。创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的“元贞茶社”,即在浉河港乡雷山村震雷山(今属平桥区)。浉河、浉河港依山而过,山清水秀,土质肥沃,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适宜种茶。清末邑人于其麓种茶,甘以敬(李家寨人,秀才,热心兴办实业)与其亲戚王子模(秀才,商会会长)、彭清阁和刘墨香等人集股筹资在此创建“元贞茶社”。 这是信阳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茶叶生产组织。民国时,茶树达6万余窝(60余亩),年产茶1600余斤,年获利合银元650元。后因战乱不安,茶园荒芜。
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 的广益茶社,座落在浉河港镇震雷山麓观音堂胜泉寺。时有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建茶社,种茶6万余窝(60余亩),后年产茶1000余斤。至多时茶园达7万余窝(70余亩),产茶2000斤,年获利银洋700元。
改革开放以来,浉河港镇的茶叶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开发,茶园面积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全镇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0000余亩,年产干茶30万公斤。进入21世纪后,浉河港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茶工程,开展残次林改造,对边膀地和久旱田全部改种茶叶,发展新茶园。到2013年,全镇茶园总面积20万亩,成为茶叶种植大镇。
浉河港镇茶叶品质优良,外形细秀匀直,色泽翠绿,白毫遍布,滋味鲜爽,一直是信阳毛尖的主打产品,在各地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加大对茶叶科技开发投入力度,每年都举行茶叶技术培训,聘请豫南农专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主讲茶叶采摘、炒制技术和茶园管理技术,为了提高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浉河港镇连续举办了“十大茶王”大赛,茶叶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春茶市场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40余元上涨到现在的400元~600元,茶农收入大幅提高。近年,该镇有计划引进了福鼎大白、福云六号、苦丁茶等品种,对老旧茶园进行改造,生产有机茶,全镇茶叶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茶叶支撑起浉河港镇经济半壁江山,每年到浉河港镇采茶务工外地人员超过10万人,每年到浉河港镇采购茶叶的经销商超过1万人次。全镇建起5个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全镇从事茶叶营销的人员超过2000人,形成一支在全国纵横驰骋的农民经纪人队伍。
浉河港镇是市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已建成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小集镇,其中双河中心集镇建成面积1.4平方公里,有商业门店400余家。建成7座大型冷库,总储藏量近10000吨,是信南最大的板栗和蔬菜仓储中心。建成各类专业市场达6个,是信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浉河港镇1999年被列为信阳市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 200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州名镇”。2009年被认定为“河南省茶产业明星乡镇”。2010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生态乡镇”。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镇。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浉河港镇旅游资源丰富,龙王寺水库、红绫寺遗址、杜河源头湿地、双河卵石沙滩、王店毛竹林、翟洼乌龟石、百年栗树王、千年银杏树,风情各具,引人入胜。浉河支流双河、杜河迤逦东去。塘堰密布,田畴交错,茶栗满山,蔬果遍地,一派豫南田园风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