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规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浉政

索 引 号 -01-2024-00019 失效时间 有效
发文机关 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年12月01日
标  题 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浉河区“十四五”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浉政〔2023〕29号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01日

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浉河区“十四五”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办事处,区直相关部门:

  《信阳市浉河区“十四五”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1日                   


信阳市浉河区“十四五”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豫政〔2021〕56号)、《信阳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信政〔2022〕20号)、《浉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浉政〔2021〕53号),推进农业现代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浉河提供有力支撑,特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浉河区优质、高效、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以推动高质高效发展为主题,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三农工作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浉河区农业走在全市、全省、全国前列,率先打造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新样板,建设中国茶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以茶产业为主导,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强农,高质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携手绿色,和谐发展。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赢。

  市场主导,高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以企业为主体,引导资源要素向绿茶、优质果蔬、特色中药材、豆制品等优势产业汇聚,延长产业链、做粗供应链、优化价值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农业资源效益,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整合资源,统筹发展。坚持全域统筹,全区农业发展一盘棋,整合发展资源,整体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统筹盘活全区各方有力农业资源,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三)发展目标

  坚持全区农业“一盘棋”发展,推进农业设施化、融合化、数字化、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锚定农业现代化总目标,着力六大抓手,实施五大行动,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形成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三高一强”农业现代化新态势。

  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2.3万亩,产能稳定在11.4万吨;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有机、绿色、生态茶园种植面积达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板栗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食用菌种植达600万袋(棒)。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茶产业的影响力,优化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15万亩,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数量30个。

  农业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应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激活农业农村改革活力,培育“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健全农产品尤其是茶叶质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到2025年,提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比例,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覆盖率达60%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扩大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科技投入,提升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实现全区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达到75%;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2%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农产品品质显著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100%,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农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全产业链的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8: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超过250万人,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3家、市级5家。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步伐,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争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中国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发展布局

  根据浉河区“半城半乡”的特色和资源禀赋,结合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空间,因地制宜推动现代农业分区特色化发展,构建“一核两带五区”的空间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组织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打造农业现代化“浉河”新样板。

  一核:农业现代化动力核,位于浉河及信阳城中心城区,涵盖车站、民权、老城、五里墩、五星、湖东、金牛等7个街道办事处。依托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规划建设农业现代化“科创中心”和“天赋浉河”区域公共品牌总部。

  两带:城乡联动高质量发展带,根据交通、城镇布局,分两条发展带,特色茶旅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以环湖路为示范轴,包括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十三里桥乡、南湾湖风景区、中心城区以及谭家河乡的北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以107、312国道为示范轴,包括吴家店镇、游河乡、金牛办事处、中心城区、东双河镇、柳林乡、李家寨镇、武胜关办事处。

  五区:资源禀赋增长区,按照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分布分为五大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农业发展区,位于十三里桥乡、东双河镇区域;特色种养加与红旅融合发展区,位于柳林乡、谭家河乡、李家寨镇、武胜关办事处区域;绿色有机生态茶旅融合发展区,位于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吴家店镇和谭家河乡的部分区域;优质高效农业与活力康养发展区,位于吴家店镇、游河乡区域;优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区,位于南湾湖水库、出山店水库以及部分鱼塘。

  三、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浉河区以茶产业为特色主导产业特点,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和国家级茶叶产业园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做优做强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打造中国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加快茶叶产业集群发展

  1.打造全国茶叶示范区

  聚焦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优质生态茶园,推进“信阳10号”等良种繁育与绿色种植,加快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与仓储建设,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等新产品,完善茶叶加工标准体系与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区域品牌价值,将浉河区打造为全国绿茶示范区。在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建立绿色有机生态茶种植基地,在柳林乡、十三里桥乡、李家寨镇建立信阳毛尖高山老旱茶种植基地,在吴家店镇南部、谭家河乡北部区域提升已有茶园品质和功能;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在东双河镇建立茶产业集聚区,打造集茶叶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园。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60万亩,有机、绿色、生态茶园种植面积达20万亩,打造董家河镇、浉河港镇2个国家产业强镇。

  2.建设有机、绿色茶园

  推进茶树良种繁育。加强茶树良种采集与保护,建设国家绿茶茶树种质资源库;新扩建“信阳10号”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广种植“信阳10号”等优良茶树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茶绿色标准化种植与生产。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农艺防治”等生防新模式,综合运用符合生态系统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资源生态利用、茶树树冠管理等关键技术,促进茶叶绿色高效种植与标准化生产。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大完善茶园园区道路、蓄水池、沟渠、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坡改梯”工程,配置水泵、耕作、修剪、采摘等生产管理机械设备,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组织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提升茶园生态水平。推动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加大资金投入,对符合有机茶园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规茶园给予专项补助,指导其进行有机种植、生产转换,提高有机茶园比例。推动数字化茶园建设。依托信阳市浉河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茶园多维度智慧应用水平提升,以数字化手段赋能茶园精准种植、智能管理和智能决策。

  3.提升茶叶加工水平

  提升加工装备水平。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茶叶加工机械研发,集中引进适宜丘陵高山老旱茶叶采摘机器人、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信阳茶数字化品控设备等关键装备,支持茶叶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的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快茶叶仓储建设。新建、改造一批茶叶仓储设施,引进先进仓储技术装备,构建实时监测仓储温度、湿度、光照、气压等环境条件和茶叶品质的“智慧茶仓”基地,提升茶叶仓储服务水平。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工业用茶、速溶茶、茶浓缩液、茶饮料、含茶食品、调味茶等精深加工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推进茶产品深度开发,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功能成分,开发高附加值大健康产品;推进茶花、茶籽、茶渣等副产物回收利用,开发茶花粉、茶籽油、茶猫砂等新产品,变废为宝。引育茶加工龙头企业。以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中小微茶企、种茶大户、涉茶合作社等升规纳统,引导规上茶企延链、补链、强链,招引一批国内知名茶企,支持龙头企业与茶农、合作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4.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浉河茶标准体系。建立“信阳毛尖”“信阳红”等原产地、核心区茶标准体系,完善产地环境、品种种苗、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分等分级、储运保鲜、包装标识、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地方或企业标准的制修订,支撑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产业规范化经营。健全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记录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仓储、物流和销售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完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质量安全预警机制,融合质量追溯体系、二维码、物联网以及监控数据,开发区块链茶叶防伪追溯系统,强化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八大名山头信阳毛尖”溯源码(标识)公信力,实现对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跟踪和信息化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审核茶叶生产企业资质,强化生产许可,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托茶叶检测中心,加大信阳茶质量安全督查抽检和风险检测,防控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5.提升茶叶品牌价值

  培育创响知名品牌。鼓励文新、豫信、祥云等本地知名茶企完善企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根据产品定位优化包装设计,丰富品牌内涵,加大营销推介,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挖掘“信阳毛尖”“信阳红”等茶优质原产地、核心区品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完善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加大“五云两潭一寨”名茶品牌保护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扩大品牌宣传营销。构建网络销售、集市贸易、批发市场、交易会、茶馆销售、商场专柜等多元化茶叶市场销售体系,完善茶叶市场建设,拓宽茶叶品牌营销渠道;加大对“信阳毛尖”“信阳红”等茶品牌宣传力度,做优品牌会展活动,创新会展传播宣传方式,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茶产品文化展会和品牌推介活动,以及通过短视频推送、直播宣传等新媒体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做靓茶旅产业

  1.打造茶旅发展先行区

  按照茶旅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推进茶产业与文化、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红绿交融、四季有景、生态和谐、文化多元的茶旅融合体系,建设融茶游、茶艺、茶饮、茶食为一体的茶文化体验中心,开发推广茶旅游、观光、研学等特色体验,将浉河区打造成为全国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茶旅融合先行区。在中心城区建设“豫风楚韵”茶旅融合创新城,围绕环湖路“百里茶廊环湖文化体验带”,在浉河港镇、董家河镇及谭家河乡北部建立茶文化博物馆、生态茶园、茶叶庄园等,发展精品民宿,打造茶旅融合体验区。到2025年,打造2个省级茶文化精品民宿集群,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2.促进茶旅多元融合

  打造茶旅特色小镇。充分挖掘现有博物馆、茶文化馆及周边优美自然景观、环境水系,保留原生态茶乡村落风貌,推进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等活动,打造集茶事体验、亲子互动、娱乐科普一体的体验式亲子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高山运动、森林宿营、环湖徒步走等活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打造茶旅民宿集群。加快悬崖民宿、何家寨露营基地、花海人间等民宿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打造主题民宿集群,通过房屋产权流转方式整合农民闲置民房,推行“公司+农户”运营模式,差异化分类实施木屋型、民居型、庄园型等各具风格的精品民宿,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叶变金叶”。打造特色主题茶庄园。围绕环湖路“百里茶廊环湖文化体验带”,依托茶企、合作社和家庭茶场,建设集生产、观光、旅游、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主题茶庄园,鼓励在旅游景点开设茶店、茶楼、茶馆,将其打造成为信阳茶文化的传播窗口。

  3.培育茶旅特色品牌

  打造浉河茶旅特色品牌。打造“豫风楚韵”浉河茶旅融合品牌总部基地和电商平台,建设完整的品牌创新链、产业链、交易链、传播链和生态链。加大浉河茶旅品牌推介。每年定期举办“豫风楚韵”浉河茶旅品牌推介会,建立旅游主管部门牵头、企业为主体、多部门联动、行业中介为纽带的品牌宣传、推进和保护机制,组织召开全国性的茶旅品牌高峰论坛、研讨会,加强“豫风楚韵”浉河茶旅品牌的宣传力度,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的聚集和多主体投入,加快与省内旅游景区融合,联合推出茶旅新产品。加强茶旅文化宣传。建设茶文化博物馆,宣传浉河传统茶文化,出版各类茶旅文化宣传材料,通过立体多维的推介方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统和新媒体渠道宣传浉河区茶旅品牌文化。

  4.提升茶旅服务水平

  提升环湖路高标准旅游大通道。把环湖路作为贯穿浉河区茶旅线路的主轴,提升改造环湖路和沿路景观,将环湖路打造成为连接茶旅融合发展的产业路、景观路、振兴路、幸福路,打造“百里茶廊环湖文化体验带”。升级旅游服务体系与景观建设。在重要节点设置旅游集散、信息发布及旅游咨询、智慧旅游等服务体系中心,对各镇村特色村落、景区景点进行保护与重塑,统一布局生态岸线、自然堤岸、沿线树种,对公路沿线的建筑风貌、空置闲地、公共空间、公交停靠站进行统一规划。打造特色茶旅新产品。通过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结合茶旅景点特色开展专柜销售和专项推介,推动茶叶伴手礼和纪念品的生产与消费。

  四、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以保障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责任,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实施优质稻工程,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浉河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一)优先发展优质稻产业

  1.优化优质稻产业布局

  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快转型升级,加强优质稻制种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稳定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优质稻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浉河优质稻米品牌,促进水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游河乡、吴家店镇、东双河镇等G312沿线和G107沿线集中连片耕地区域,建立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在吴家店镇建立优质稻加工基地,以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示范社信阳市兴隆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在吴家店镇建立优质稻物流中心。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优质稻播种面积15万亩以上,总产量8万吨以上,优质稻商品率80%以上。

  2.建设高标准农田

  统筹高标准农田区域布局。围绕提升粮食产能目标,以吴家店镇、游河乡、东双河镇为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高效、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数量有保证、质量有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耕道修建,实施宜机化改造,加快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建设,提升农田土壤肥力、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持续推进中低产田的改造升级。推进高标准农田数字赋能。建设集成高效节水灌溉、苗情虫情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化气象服务和自动化生产管理的绿色农田、数字农田,每年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建立高标准农田投融建管体系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经费,推行“区、乡、村三级田长制”网格化管护模式,探索引入保险机制、委托专业化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机制。到2025年,全区建成20万亩高标准农田。

  3.稳定水稻种植规模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稳定水稻播种面积。确保全区粮食安全,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水稻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实施水稻种植奖补政策。落实稻谷生产者补贴、一次性种粮农民补贴、耕地地方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种粮和乡镇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4.调整水稻种植结构

  加快优质稻品种选育推广。根据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选育优质、高产稻米品种,加快籼稻、粳稻品种改良和再生稻推广,调整水稻种植结构,优化水稻区域布局,提升水稻种植经济效益。综合发展优质稻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高水稻单产和品质,培育壮大浉河优质稻米品牌。

  5.推动产业三链同构

  延伸优质稻产业链。建立优质稻加工基地,开发有机米、稻香米等优质大米产品和方便米粉、米线及米糠油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提升稻米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优质稻供应链。打造优质稻供应体系,推进水稻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推动水稻供应链转型升级。提升优质稻价值链。建立浉河优质稻种植、产品等系列标准,宣传推广浉河优质稻米品牌,发展体验式消费、稻田观光等产业新业态,着力提升水稻价值链。推进三链融合发展。开展优稻优产、优稻优购、优稻优储、优稻优加、优稻优销“五优”联动行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1.调整蔬菜产业布局

  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蔬菜品种与区域布局,分类发展露地蔬菜和早春、延秋设施蔬菜,加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健全蔬菜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形成露地蔬菜主导品种成片、早春蔬菜、设施蔬菜专用品种协调发展新格局。围绕中心城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涉及东双河镇、五星办事处,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茄子、丝瓜、豇豆等设施蔬菜专用品种,打造近郊蔬菜供应基地和采摘休闲农业基地。在柳林乡、游河乡、吴家店镇和十三里桥乡等蔬菜优势产区,重点发展露地蔬菜,主要栽培黑白菜、白菜、萝卜、结球甘蓝、花菜、菠菜、香椿等品种,打造露地蔬菜观光旅游基地。在游河乡、十三里桥乡建设优质蔬菜初加工基地;在主要镇区建设优质蔬菜直销中心。到2025年,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5万亩和7万亩,蔬菜总产量达46万吨,优质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76%以上。

  2.建设优质蔬菜基地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重点建设育苗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推广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蔬菜育苗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集中连片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引导蔬菜经营主体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露地蔬菜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治、灾害性天气蔬菜管理等技术,升级设施蔬菜基础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防虫等技术,打造一批“两品一标”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3.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

  完善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的蔬菜商品化处理线,对蔬菜进行分选分级、预冷、包装、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提高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升蔬菜的商品价值。发展净菜加工。引进一批先进的净菜加工生产线和生产企业,打造3-5个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生产基地,推动净菜产业发展。推进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建设产地预冷设施、移动式冷库、智能保鲜箱和气调贮藏库,推进蔬菜低温处理,降低产后损耗。健全蔬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建设蔬菜物流园、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和优质蔬菜直销中心,构建区、镇(乡)、村三级联动蔬菜物流销售网络,提升优质蔬菜供应保障能力。引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招引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培强本地企业,大力发展干豇豆等特色蔬菜初加工制品,提升特色蔬菜附加值。

  五、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推进板栗、豆制品、食用菌、水产品、中药材等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

  (一)做强板栗产业

  1.开创板栗产业新格局

  聚焦板栗品种改良与精深加工,引进迁西板栗等优质品种,建立板栗原料供应与精深加工基地,研发板栗粉、板栗饮料、板栗酒、栗子糕等新产品,提升板栗产业效益。在东双河镇、柳林乡、谭家河乡、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十三里桥乡、吴家店镇、游河乡、李家寨镇等建立板栗种植基地,在柳林乡建立板栗精深加工基地。到2025年,板栗种植面积稳定40万亩,迁西板栗等优质新品种嫁接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板栗年深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以上。

  2.加快板栗品种改良

  建立良种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优势科研单位成立板栗良种研究中心,建立板栗种质资源库,收集信阳大板栗、豫罗红等主栽品种和区外优良品种,开展良种繁育、品种驯化等研究。引育板栗优良品种。综合运用品种内交配、人工辅助混合授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技术,开展板栗品种定向选育,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引进迁西板栗等优良品种,开展区域性种植试验,确定适宜优良品种。创建板栗苗繁育基地。支持企业、种植合作社建设一批优质板栗苗繁育基地,推进板栗低产林改造,引导种植户种植优质板栗品种,提高优质板栗比重。

  3.做大板栗精深加工

  升级精深加工技术装备。研发板栗智能化脱壳、无硫护色、冻干膨化、低温打浆、制粉与杀菌等关键技术,引进升级板栗变温压榨膨化机、超微粉碎机、高压灭菌锅等先进装备,支持加工企业建立智能化炒制、冻干与磨粉生产线,提升板栗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加大板栗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板栗鸡特色信阳菜、板栗汁、板栗茶、栗子糕点、板栗膨化食品系列产品,提高板栗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加工企业。扶持板栗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板栗加工企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板栗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优势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板栗精深加工生产线,拓展产品品类,加大板栗品牌宣传力度,培育板栗加工龙头企业。

  (二)做响豆制品产业

  1.重构豆制品产业链

  发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地锅豆腐金字招牌优势,建立豆制品文化展示中心,提升信阳豆腐的知名度,打造浉河区亮丽新名片。构建豆制品原料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区外建立信阳豆腐专用大豆原料标准化种植基地;在柳林乡、游河乡、李家寨镇建设豆制品加工基地、产业园、加工园,引进豆制品加工新技术与装备,对豆腐、千张、豆筋、腐乳、豆棒等传统豆制品生产线进行工业化再造,开发大豆蛋白胨、大豆肽、大豆分离蛋白与浓缩蛋白等新型豆制品,打造“两头在外、加工在内”的信阳豆制品产业基地。到2025年,在柳林乡建立1个豆制品产业园,在柳林乡、游河乡、李家寨镇建设5-10个豆制品产业强村,实现产业价值50亿。

  2.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构建原料质量标准。建立豆制品原料选用标准,构建信阳豆制品专用大豆感官、色泽、质构、营养物质与矿物质等指标评价标准,明确原料大豆质量要求。构建产品工艺标准。制定豆腐、千张、豆筋等信阳豆制品产品标准,建立磨豆滤浆、煮浆点浆、豆干豆粉制备等操作规程,传承传统信阳豆制品基础上促进标准化发展。建立质量安全标准。加快信阳豆制品质量认证、企业质量管理建设,支持豆制品“三码合一”建设,建立豆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可追溯平台,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3.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建立加工产业园。推进信阳豆制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引导豆制品加工企业入园,建立信阳豆制品研究中心,完善信阳豆腐博物馆,成立信阳豆制品专家科技服务站,组建核心专家团队,创新信阳豆制品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传承创新柳林老街豆制品加工技术,引进选料、磨浆、包装等豆制品智能化加工装备,建立煮浆、过滤除渣、配料、加温杀菌冷却等全自动生产线,提高传统豆制品现代化加工水平。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依托柳林地锅豆腐金字招牌,保护柳林老街手工豆腐作坊,培育壮大信阳市豆飘香豆制品、信阳市祝家庄豆制品和信阳市李家寨泉豆藏豆制品等加工企业,创新豆腐、千张、豆筋等产品,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

  4.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充分挖掘信阳豆制品文化、品质与品牌价值,引导豆飘香豆制品等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加工,打造信阳豆制品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拓宽品牌营销渠道。精耕信阳豆制品传统线下商超渠道,加大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现代社交媒体的商业推广,建立线上线下、区内区外等多层次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强化品牌推广宣传。开展信阳豆制品现代化加工工业游、现场制作展播、电影展播等系列活动,实地体验豆制品加工,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豆制品文化展会和品牌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做优食用菌产业

  1.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秉承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着力优化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品种结构,推进浉河区食用菌产品生产、初加工等产业链条建设,提升食用菌产地仓储与冷链物流水平,将浉河区打造成为豫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在吴家店镇、游河乡、浉河港镇、董家河镇、谭家河乡等地区建立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与高效种植观光基地,在柳林乡建立食用菌初加工基地。到2025年,打造优质食用菌种植基地0.65万亩,食用菌规模发展到600万袋(棒),浉河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

  提升农民栽培技能。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邀请知名专家,定期对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栽培备料、配料、拌料、装袋、灭菌等关键技术流程进行实地培训,促使农民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升级食用菌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废弃物-再生资源”等立体化种植的绿色生产技术和生物肥料、安全制剂,引进栽培采收、分拣包装、菌棒制作等先进机械装备,全面提升食用菌种植、采收水平。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建立食用菌干制品生产基地,建设食用菌风干、烘干、冻干保鲜生产线,升级食用菌恒温库配套设施,加速浉河区食用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3.提升仓储物流水平

  建立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立地下、半地下贮藏窖或地上通风库等通风贮藏设施,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保持食用菌贮藏温度与湿度,建设机械冷藏库,配备机械制冷设备,提高食用菌冷藏保鲜能力。建立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等主体,建设食用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直接对接分销渠道和本地消费市场,强化食用菌集散分销及商品化处理等服务能力,配备立体货架、自动装卸、库存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提供食用菌冷藏保鲜、中转集散、检验检测等服务。

  (四)做亮水经济产业

  1.打造优质水产品基地

  以生态、优质为导向,加大浉河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力度,打造优质水产品种苗繁育基地,加强渔业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以净水、生态、休闲为主的水库绿色渔业,将浉河区打造成为豫南地区优质水产品供应基地。在董家河镇、谭家河乡、十三里桥乡等地区建立南湾鱼、甲鱼、鲈鱼、鳝鱼、泥鳅等水产品养殖基地,在吴家店镇、游河乡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到2025年,建设优质水产品基地0.5万亩,争创国家级“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2.推进优质种苗繁育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做好四大家鱼、鲫鱼、鲈鱼、鳜鱼、甲鱼等水产种质资源的鉴定、监测和保护工作,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进行遗传改良、新品种培育,储备一批有开发潜力、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高产养殖品种。提高种苗繁育科技水平。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浉河区水产养殖的良种保存、育苗、检验检疫、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加大水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力度,为种苗繁育提供科技保障。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亲本保存与培育池、孵化繁育车间、隔离检疫池、苗种培育池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排水、尾水处理等系统,提升种苗繁育水平和供应能力。

  3.推动水产健康养殖

  加快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水库、湖泊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科学养护资源,合理增殖放流,全面加强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强化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防控水产养殖污染,建设国家级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示范区和集中连片标准化高产养殖示范区。推广智慧水产养殖技术。加快南湾湖水库、出山店水库、池塘、设施渔业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健全水产品养殖监管制度和技术标准,推进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精准饲喂、疫病防控、水产品分级分拣等技术应用。推动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稻田资源,开展稻鱼、稻虾、稻鳅等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和示范推广,着力打造具有浉河特色的“养、加、销、游”一体的稻渔产业发展模式。

  4.加快水制品开发

  推动水制品产业园建设。依托优质水资源,规划建设水制品产业重要园区平台,建设水制品孵化区、物流区、总部产业区、配套区等,重点发展矿泉水、果汁等核心产业,以及水制品创意设计与包装、智慧供应链、品牌策划等相关配套产业。推进精准招商。出台水制品产业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重点引进娃哈哈、今麦郎、华润怡宝等知名水企业,为水产业发展提供动能。培育水品牌。统筹区内水企业按照“同品牌、同标准、同包装、同宣传”的四同模式一起打市场,加强在新媒体等平台宣传推广。

  (五)做精中药材产业

  1.优化产业布局

  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推广苍术、金银花等优势中药绿色种植,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与精深加工,新建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推进中药材功能成分提取,提高中药制品生产能力,加大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中药材产业与信阳菜互融互促发展,实现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在董家河镇、游河乡、吴家店镇、浉河港镇、谭家河乡等建设苍术、金银花、白芨、黄精、艾草等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产地初加工设施。依托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在东双河镇等建立中药材精深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建设3~5个中药材产业强村。

  2.推进绿色种植

  优化绿色种植模式。支持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建立优势中药材有机质种植、林下种植等规范化种植模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开展茶园间作技术等仿野生栽培示范,实现茶药共生,提高茶园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率。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大力推广野生抚育、仿生栽培等种植技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开展中药材绿色种植加工等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推广,促进中药材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环境监测控制等设施,融合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土质良好、能排能灌、通行便利的高标准种植基地,提升中药材绿色种植信息化水平。

  3.提升加工能力

  完善产地初加工设施。建立中药材预冷冷却、冻结、机械冷藏、气调冷藏等产地初加工设施,配备必要的清洗、分级、分切等设备,创建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提高中药材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引进低温压榨、全自动烘干、提取浓缩精馏、蒸汽杀菌锅等关键装备,新建或引入现代化中药制药生产线,加强中药材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等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增强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能力。培育壮大加工企业。扶持大别山生物科技等本地企业,采取贴息、补助、资本注入等方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狠抓强链补链,增产扩能,提升规模。推动交易平台建设。依托中药材龙头企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药材产品交易中心,集“线下市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第三方质检”一体,为中药材加工产品的市场拓展提供动能。

  (六)做特草莓产业

  1.优化草莓产业结构

  推进草莓标准化种植。规范现有草莓种植户的大棚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切实做到草莓基地种植规范、环境卫生清洁、游客采摘方便、大棚建设有序,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对草莓种植基地进行有效管理。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草莓种苗科技创新和育苗工程,综合运用脱毒、组培、提纯、复壮等技术措施,提升草莓繁育种植水平。拓展草莓产业新业态。丰富草莓种植基地功能,拓展采摘、休闲、示范、文化教育、观光等功能,丰富草莓活动体验场景,开发系列伴手礼产品。

  2.做强区域特色品牌

  做响十三里桥乡草莓区域品牌。挖掘十三里桥乡草莓文化、特质品质、品牌潜力,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市场认可度,做响“中国草莓之乡”品牌。提升草莓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草莓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开展草莓产品质量监测和日常检查,推动建立草莓包装标识制度和追溯标签,实现产品追踪溯源。

  六、加快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集聚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高效、低碳、可持续转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构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实现浉河区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协同升级。

  (一)做大农产品加工业

  1.强化加工带动作用

  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进农产品梯次、循环、高值、全组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围绕浉河区茶叶、板栗、蔬菜等特色优势资源,统筹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提升加工业质量效益,将浉河区打造成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在东双河镇和十三里桥乡交汇区域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在董家河镇、吴家店镇等建立茶叶、水稻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5年,浉河区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8:1,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3家、市级12家。

  2.培育引进龙头企业

  培育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发展茶叶、板栗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本地企业内生动力和行业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快升级生产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培育一批基础规模大、生产能力强、加工技术精、生产质量硬、品牌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落地落户。发挥浉河区农业产业资源优势,通过优化地区政策环境,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引进2-3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经营管理水平高、从事农产品采后初级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省级龙头企业,提升浉河区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浉河区农业现代化繁荣发展的强劲引擎。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链延展拓宽。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促进浉河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推动工艺设施革新升级。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引入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推广,促进浉河区茶叶、板栗、食用菌等农产品加工传统生产模式向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变。坚持数字化科技赋能。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植入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茶叶等重要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加大对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小微农产品加工装备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生产采茶机、炒茶机、干燥机、发酵机等农产品加工装备及精加工装备的企业,促进浉河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提质增效。引进知名茶加工企业。通过引进知名茶加工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加速传统企业优胜劣汰,推动企业生态的优化,提高本地企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增强本地企业直面市场不确定性和政策波动性的核心竞争力。

  4.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以产业融合示范核心区为基点,在东双河镇和十三里桥乡交界处规划1000亩工业建设用地,通过科技要素集成,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全局谋划茶叶、豆制品、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科技研发、物流贸易等功能板块,重点建设夏秋茶提取物、茶油、豆制品休闲制品、中药材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主导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园区信息化升级。提升产业园区物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等科技水平,促进园区各功能板块的深度融合,构建园区现代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物流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成为行业标杆。完善园区运行机制。成立产业园区指挥部,统筹园区工作,加强园区与浉河区政府、地方企业的衔接和工作联动,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5.打造“天赋浉河”品牌

  打造“天赋浉河”区域公用品牌。在浉河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总部,加强品牌认证、监管、保护等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提高“天赋浉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公信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和大企业支撑大品牌策略,推动农产品“两品一标”发展,借助“互联网+”“供销e+”等农产品品牌营销行动,扩大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区域公用品牌营销推介。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优化线上营销模式,完善线下营销体系,策划浉河区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邀请农产品产业内协会、企业家、专家筹办行业论坛、产品推介、投资洽谈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在线营销,实现直销和网销充分结合,带动品牌推广。

  (二)做强农产品现代物流产业

  1.创建豫南物流产业高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原则,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设施现代、功能集聚、便捷高效、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打造豫南农产品流通创新高地。以东双河镇为核心,在董家河镇、谭家河乡、柳林乡等乡镇布局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升级现有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化水平,建成豫南地区畅通全国的国家农产品骨干物流基地。到2025年,培育2家具有较高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龙头示范企业,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农产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

  2.夯实产地仓储物流基础

  完善产地仓储物流设施布局。以东双河镇为核心,强化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分级分拣、初加工、产地直销等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减少产后损失,实现优质优价。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和冷藏车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物流园区”等模式,构建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加强产地到销地直达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建设,支撑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

  3.完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

  构建区镇(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结合浉河区现状,布局浉河区特色的区镇村三级物流信息网络点,完善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涉农产品和服务消费双升级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促进浉河区农产品物流畅通。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依托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现有物流基础,支持在东双河镇规划特色农产品仓储用地,开展社会化物流服务,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打造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持续加大全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多媒体信息服务,搭建绿色互联网公共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供应链融合,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运输、仓储、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客服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平台。

  (三)加速信阳菜产业提档升级

  1.创建信阳菜产业先行区

  发挥生态食材优势,建立信阳菜原料、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打造集原料仓储、加工、配送、研发等于一体的信阳菜工业化基地,加强信阳菜研发推广与品牌宣传,将浉河区打造为信阳菜工业化的产业先行区。在东双河镇建立综合性信阳菜产业园,在十三里桥乡、柳林乡、游河乡、吴家店镇、东双河镇等建立信阳菜优质食材供应基地,在东双河镇、中心城区建立中央厨房基地,在中心城区规划创建信阳菜研发中心与美食街,培育五星办事处、柳林乡2个信阳菜美食镇,并创建美食村。到2025年,建立信阳菜产业园、研发中心各1个,创建3个以上中央厨房基地,评选3个美食镇、10个以上特色美食村与5个以上优质特色食材生产基地,信阳菜产值超过50亿元。

  2.建立信阳菜标准体系

  建立信阳菜原料标准。制定信阳菜常用特色食材原料选用规范,建立浉河区黄心菜、番茄、板栗、浉河豆腐、木耳、香菇、南湾鱼、鲈鱼、畜禽肉等特色食材质量要求标准,构建优质食材评价方法,保证信阳菜品质、确保食品安全。建立特色信阳菜产品与工艺标准。制定清炖南湾鱼、焖罐肉、老鸭汤、炕豆腐等最具代表性信阳菜产品标准,建立信阳菜加工、包装、配送等加工技术规范,促进信阳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立质量安全标准。加快制定浉河区信阳菜质量评价规范与品质评价检测标准等,完善信阳菜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扫码入市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的智慧化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打造工业化加工基地

  建立信阳菜产业园。采用政府引导、资本进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综合型信阳菜产业园建设,完善电力、通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产业园基础设施,引进知名企业,打造集信阳菜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推广、展示销售、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信阳菜工业化产业园。打造现代化生产线。支持企业围绕清炖南湾鱼、焖罐肉、老鸭汤、炕豆腐等特色信阳菜,引进智能化清洗、多功能分切、数字化设计、智能定量调制、新型杀菌等工业化加工装备,建设信阳菜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实现信阳菜优质加工。构建信阳菜现代配送体系。根据信阳菜产品类型,创新预制菜肴、冷链配送、团餐服务、场景销售等信阳菜销售新业态,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二级配送中心”“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冷链物流配送”等模式,打造信阳菜配送体系。引育信阳菜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国内预制菜加工龙头企业,整合已有餐饮资源培育有特色、有实力的信阳菜餐饮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全国知名信阳菜加工企业,提升信阳菜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4.加强信阳菜研发推广

  建立信阳菜研发中心。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建立信阳菜研发中心,挖掘信阳菜特色品质,攻关信阳菜工业化加工技术,研发即食、即热、即烹、即配营养健康信阳菜新产品,引领信阳菜产业发展。打造信阳菜美食文化。建设具有豫风楚韵、茶乡特色的信阳菜美食街、美食镇及美食村,为消费者打造地道信阳菜消费新场景,构建信阳菜美食文化旅游目的地,全方位体验信阳菜养生独特魅力。加强信阳菜品牌推广力度。每年举办一次信阳菜品牌推介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协会、企业、网红等参与,共同研究推介信阳菜品牌;出版《浉河区信阳菜美食地图》《浉河区美食攻略》等系列丛书,提升信阳菜知名度。

  七、全力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融合发展为准则,拓展浉河区传统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促使文旅、休闲康养、近郊休闲等多元融合,实现浉河区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做精文旅产业

  1.创建文旅新高地

  坚持融合发展导向,充分挖掘李先念办公旧址、新四军五师兵工厂旧址、新四军五师前湾医院旧址、白庙无名烈士墓、仙女潭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弘扬“大别山精神”,创建红色精品旅游路线,依托浉河区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势,创建农业精品旅游路线,发展红色和农业文化教育和培训,将浉河区打造成为河南省文旅示范区。在董家河镇、四望山风景区、柳林乡、李家寨镇、武胜关办事处等区域建立党史教育、红色研学、农业文化教育基地;在柳林乡以柳林老街为载体,建设文化小镇。到2025年,建成1个省级文旅研学基地,浉河区文旅发展进入新阶段。

  2.推进研学基地建设

  升级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在四望山景区、柳林乡建立研学基地中心,完善中心教学、培训等基础设施,打造沉浸式教学的半景画场地、VR体验区、演出小剧场,配置可移动的桌椅、音响、投影、多媒体等设施设备,提高研学基地服务质量。健全研学基地管理机制。设立研学工作领导小组、基地办公室、研学事业部等机构,完善基地组织架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组合,实现基地的高效运作。拓展研学内容和形式。拓展信阳大别山红色文化、农业文化教育基地培训,开发精品教学模式、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研发集“理论课程、参观体验、情景演绎”等模式为一体的兼具教育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研学产品。

  3.加快老街文化挖掘

  升级改造柳林老街。以柳林老街为重点,深度挖掘柳林老街传统豆腐文化,改造升级老街风貌和基础实施,提升柳林老街知名度。弘扬老街红色文化。以著名革命家恽代英创办的“互助社”遗址、耿合群等烈士墓及中原突围旧址、信阳小学等一批红色人文旅游资源为重点,增加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景点,增添老街红色文化底蕴。加快老街文化载体建设。创制老街文化纪念册、老街文化伴手礼等文化载体,促进老街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4.打造知名文旅品牌

  打造文旅特色品牌。以四望山旅游景区为核心,建立品牌基地,以红二十五军长征国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为契机,融合信阳当地农业文化,打响文旅品牌。打造精品主题文旅线路。重点推进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四望山和柳林革命旧址群、重走红军长征路等一批红色文旅线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将浉河红色文化融入到当地特色茶文化、民间风俗当中。加大品牌营销宣传。设立文旅文化节,每年定期举办,将浉河区特色文旅品牌精品化、艺术化,通过多媒体、多平台联动,深入构建品牌、平台、媒体、活动、资源五大矩阵,形成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的品牌宣传声势。

  (二)做活休闲康养产业

  1.开创休闲康养新局面

  坚持“旅游+休闲+康养”模式,依托浉河区生态资源优势,促使健康、旅游、生态、科技深度融合,打造以田园休闲为特色、生态康养度假为驱动、多元主体为内涵,集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生态观光、农业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康养度假休闲区,将浉河区打造成为河南省休闲康养先行区。重点打造五曲峡、车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淮河两岸景观带,建设一批康养旅游、运动休闲、农家体验等相融合的休闲康养项目。到2025年,建成1个省级休闲度假康养小镇,浉河区休闲康养旅游发展踏上新征程。

  2.建设沿淮休闲集聚区

  建设生态康养度假区。在浉河港镇、游河乡等地区打造以“茶道禅意”“淮河文化”“山水景观”“传统古村落”等为主题元素的度假民宅和度假酒店,配套特色商铺、餐饮街区、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和经营。加强康养示范基地建设。以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创新示范为路径,以淮河及淮河沿岸为重点区域,重点推动生态旅游与休闲娱乐、康养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健康医疗养生保健服务。建立现代化康养服务平台。加快推动淮河沿岸养老中心、康养小镇建设,引入康养医院和健康医疗管理机构,打造具有个体化健康监测管理、养生方案制定、营养调理等功能的智能康养机构,提供度假区内一站式健康医疗服务。

  3.打造多元休闲新模式

  打造茶旅结合休闲新模式。以古寺禅意为主题,在庭院周边增设茶道生活体验馆、茶旅主题禅修空间,设置茶修主题度假民宿和禅院,配套相应素斋美食、主题店铺等。打造健康+生态新模式。以湖景、岛景、山景自然生态为特色,针对中老年养生养老群体,建设健康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养生度假基地。打造水陆联动休闲新模式。以水库大坝、水库周边、龙熙谷、太阳坡寨等为重点,开发集大坝景观、山地体育赛事、水上运动休闲、田园亲子研学为一体的山水旅游。

  (三)做优近郊休闲农业

  1.打造近郊休闲新去处

  坚持“体验式”原则,立足浉河区生态、区位优势,打造浉河区城市休闲旅游带,形成具有特色生态景观、休闲艺术文化气息、农业沉浸式体验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将浉河区打造成为河南省休闲农业示范区。在十三里桥乡、东双河镇等建立草莓、樱桃等采摘基地,在董家河镇建立田园综合体,促进浉河区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到2025年,建立1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新增2个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强镇,为浉河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开拓农业新功能。积极拓展浉河传统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共享农庄、传统村落观光等农业新型业态,用足用好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农业新业态。重点推动茶叶、水稻、草莓、中草药、小杂果等单一生产向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教育教学等多样化发展,拓展休闲农业丰富的产业业态。开发特色乡土产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等形式互助共享经济,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石凉粉、干豇豆)、手工艺品(根雕)等乡土产业。

  3.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整合十三里桥乡草莓产业、东双河镇水产品产业等同类化农业资源,带动周边农户集聚发展,构建紧密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效率。打造都市农园。筹划升级版“共享农庄”“多彩田园”“田园综合体”等都市农园工程,通过互联网+开拓农园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近郊乡村游。保留原有古村落原貌,将内部民宅进行改造升级出租,利用各区域节点和景观,开发山水村野,民俗游、采摘游、自驾游、风情游等各类乡村旅游项目。

  4.提升产业服务品质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近郊休闲农业集聚区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信息化服务,提供方便快捷实现旅游服务和产品交易,丰富游客全方位旅游体验。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引导,积极引入各类主体参股参与休闲农业建设项目,提高近郊休闲农业服务品质。建立监管体系。开展质量监测评价,探索建立休闲农业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八、打造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浉河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释放发展新活力。

  (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构建农业清洁生产先行区

  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为准则,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广泛宣传、政策引导、合理布局、资金支持等有效措施,构建浉河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化转型、生态化发展,将浉河区打造成为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在浉河港镇、董家河镇、吴家店镇等地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到2025年,实现全区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2%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推广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沼气工程生产沼肥、有机肥加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能力。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支持建设青贮窖、饲料库房等秸秆饲料商品化处理设施,推广秸秆青贮、微贮等技术,实施过腹还田;鼓励利用高温发酵技术以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栽培基质,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促使尾菜资源化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处理、科学利用的原则,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打造田间堆肥、半堆半沤、直接还田、工厂化生产有机肥、青贮饲料等肥料化/饲料化利用的尾菜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尾菜变废为宝。

  3.开展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健全农膜回收处理机制。与农资销售点、农民建立农膜回收合作关系,形成“收集—收购—中转—利用”的长效机制,以农资销售点、合作社等为主体,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在每个镇依托农膜回收站建设收集网点,对回收企业或组织实行政策上的倾斜、税收上的减免。推进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利用新媒体平台,编撰印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示范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生物可降解地膜宣传,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引导种植户科学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实现清洁生产。

  4.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大力推广以“测、配、产、供、施”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的施肥技术,开展个性化测土化验、配方制定和指导服务。推动肥料产品优化升级。重点推广应用缓(控)释肥、生物肥、水溶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在特色主产区重点开展高效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推行农药减量绿色防控技术。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服务组织,针对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建立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点,积极推进“性诱、色诱、杀虫灯”和使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轻农作物病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二)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1.打造生态基地样板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农业先进发展经验,立足浉河区茶叶、水稻、水产品等资源特色,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模式,构建浉河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浉河区打造成为河南省农业绿色生产基地示范区。在吴家店镇、游河乡等地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浉河港镇、董家河镇等地区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在十三里桥乡等地区建设绿色渔业基地。到2025年,实现浉河区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得到全面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推进稻渔综合种养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打造千亩“稻田+小龙虾”示范基地,创新以稻养渔、以渔促稻、粮渔双赢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促进稻田食物网形成多级循环,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渔粮共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组织主体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相关项目,丰富稻田功能,增加稻田收益。加强总结宣传报道。通过电台、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对浉河区稻渔综合种养进行宣传报道,组织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参加河南农博会,加强农产品营销,营造稻渔产业发展新氛围。

  3.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严格茶园土壤管理。加大有机肥推广使用力度,鼓励使用生物活性肥料,支持利用蚯蚓养殖改良茶园土壤结构,加强茶园耕锄,严禁使用各种化学除草剂。严控茶园病虫害防治。加强茶园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广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在核心产区、出口基地、产业融合基地、茶旅基地积极示范推广杀虫灯、糖醋、色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保护天敌,维护茶园生态系统平衡。推广复合型生态茶园模式。在茶园间种桂花、桃树、李树、樱桃、银杏等树种,不断改善茶区环境条件,创造适宜茶树生产的生态环境,建立“茶—林、茶—果”复合茶园生态系统。

  4.打造绿色渔业基地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南湾湖水库、出山店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发展以净水、生态、休闲为主的绿色渔业,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防控水产养殖污染,打造优秀水产品基地和优质水产品牌。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提高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监测能力,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巩固渔业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果。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局面

  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目标,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健全完善浉河区农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计划,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深化浉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提高浉河区农业质量安全水平,将浉河区打造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浉河区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高标准推进茶叶、粮油、蔬菜、水果等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建设。到2025年,浉河区农产品品质显著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100%,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2.健全农产品供应链追溯体系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完善农业产业质量认证体系、企业诚信体系、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功能要求,完善田间作业、原料来源、工艺流程、产品检测记录和销售档案。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依托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浉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点,链接省、市农产品电子信息类网站,搭建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防伪溯源平台,将农产品的全过程电子记录信息录入平台数据中心,实现互联共享。

  3.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治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经费扶持、分类监管措施等挂钩,建立以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督、事后信用评价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提升企业自检能力。政府监督企业做好进货检查验收、全购销台账、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过期退市、临过期产品监管、质量承诺、产品质量自检等制度,规范使用电子台账管理信息系统,可追溯企业做好规范录入原料验收、生产过程、投入品信息、产品检验、产品销售、人员设备等关键追溯信息。健全农资溯源监管体系。设置生产记录信息化平台、农资经营单位信息平台、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库,加强农资经营单位的经营档案、台账建设,规范农资采购、销售和应用,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体系实现地域全覆盖。

  九、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形成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共同发展的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政策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贯彻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实现政策平稳衔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严格界定暂不确权范围,做到全面确权登记,全面建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促进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

  2.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性质,探索土地股份制、土地托管等集体所有权的实现途径,在依法落实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大对参与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业主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农地流转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流转农地建档备案等一体化服务平台,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

  (二)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1.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

  整顿空壳合作社。健全合作社退出机制,推动连续两年未从事经营活动合作社的清理工作,通过注销一批、引导一批等手段,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合作社发展。建立健全全区合作社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规范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大对规范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合作社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等全方位培训工作,提升合作社质量水平,建立全区合作社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加强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合作社社会服务化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本区农业优势资源,发展壮大茶、水稻、板栗等主导特色产业,支持合作社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提高合作社社会服务载体水平,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自身品牌,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2.发展壮大家庭农场

  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全区家庭农场管理委员会,建立全区家庭农场管理制度,统一家庭农场标识设计,推广建立农业投入品、农事操作等制度,促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加强业务培训。成立全区家庭农场主培训班,创建线上培训平台,对家庭农场主的法律、政策、专项技能等进行全面培训提升,促进家庭农场经验交流分享。强化资金保障。在全区开展“家庭农场专项贷”金融服务,降低专项贷款利率,改善家庭农场贷款难的突出问题。促进联合发展。组建全区家庭农场联盟,规范联盟建设及服务,提高家庭农场联合发展能力。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职业农民”计划。遴选优质培训基地,将农业企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电商经营人等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解决生产管理技术难题,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培育造就一支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专项政策落地。细化职业农民专项政策,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秉承“1个项目配套1个专项实施细则”的原则,督促推动责任部门逐一细化配套相关措施,提升政策落实效率。提升职业农民能力。开展骨干人员外出进修,采用“送出去”等形式,将骨干人员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杭州茶叶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提高管理与业务水平。

  (三)健全农业新型经营模式

  1.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共享,在土地流转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之间形成利益联合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生产经营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更具规模、更具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共同发展。通过适度规模流转茶园、农田等,采取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经营模式,发展“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2.促进“农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业+旅游”发展。立足浉河区茶叶、水稻、板栗等产业资源优势,开拓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不同层次的功能项目,让茶山变金山,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康养”发展。依托浉河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加快建设康养中心和发展康养产业,全面推动健康农业与养生农业的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文创”发展。建立茶文创产品农场、茶文创农艺工坊、茶文创产品专营店,打造以茶为主题的文创小院,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开发浉河区农产品微信公众号、搭建浉河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为浉河区农业发展提供动能。

  十、大力实施五大行动十大工程

  通过实施五大行动、十大工程、八十六个项目,为浉河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将浉河区打造成为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标杆。

  (一)一产培优行动

  1.品种改良提质赋能工程

  建设一批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以区内企业为主体,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信阳市农科院、信阳农林学院等优势科研单位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杂种优势定向预测和表型精准鉴定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进行联合攻关,筛选培育一批适合浉河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板栗和食用菌新品种。打造一批品种资源保护与繁育基地,以国家级茶树良种“信阳10号”为依托,在浉河港镇建设全国绿茶茶树种质资源库,在吴家店镇建设“信阳10号”良种繁育基地,在吴家店镇建设水稻制种基地和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在柳林乡建立板栗良种繁育基地,在董家河镇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培育5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3家“专精特优”种企。到2025年,建立全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打造1个国家级绿茶茶树种质资源库,建成9个良种繁育基地。

  2.优质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以水稻、蔬菜、茶叶、板栗、食用菌、水产品和中药材为重点,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吴家店镇、游河乡等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游河乡等乡镇建设露地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在东双河镇、吴家店镇等乡镇建立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在浉河港镇、董家河镇等乡镇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种植示范基地;在吴家店镇、谭家河乡等乡镇建设食用菌集约化制棒(袋)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南湾湖、出山店水库建设水产良种场,在董家河等乡镇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在柳林乡等乡镇建设板栗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升级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水利、道路、电力、气象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基地物联网设施,建设全区农产品基地大数据库。到2025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优质稻种植面积18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板栗种植面积稳定40万亩,优质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0.5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食用菌生产达600万袋(棒)。

  (二)二产培强行动

  1.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以茶叶、蔬菜、板栗、中药材等农产品主产镇和行政村,布局建设200个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本支撑。依托东双河镇、吴家店镇、柳林乡等乡镇加工物流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建设10个具有农产品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初加工、产地直销等能力的冷链集配中心,直接对接分销渠道和本地消费市场,打造浉河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优化升级东双河镇冷库群,完善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和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配套建设完善现代化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豫南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对仓储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数字化冷链物流平台。到2025年末,打造1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规模以上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和集配能力。引育2-3家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龙头企业,引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2.茶叶产业链条延伸工程

  依托国家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延链增值、品牌培育和质量标准制定等,引育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提升夏秋茶高值化利用水平,加强信阳毛尖、信阳红茶新产品研发,开发茶食品、新茶饮、茶日用品、茶多酚等产品,提高茶叶精深加工率和产品附加值;依托文新、豫信等茶叶加工头部企业,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优势科研院所,组建中国毛尖研究院和中国绿茶产业联盟,建立茶叶加工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或试验示范基地,打造中国绿茶加工高地。实施茶叶机械化提升项目,围绕推进茶叶机械化加工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快炒茶、包装等机械化薄弱环节技术装备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到2025年,创建规上茶叶加工企业超60家,建立1个中国毛尖研究院、1个中国绿茶产业联盟,实现茶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打造超百亿茶产业。

  3.信阳菜工业化再造工程

  实施一批信阳菜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开发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的清炖南湾鱼头、焖罐肉、老鸭汤、炕豆腐等特色信阳预制菜系列新产品,构建具有浉河特色的信阳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以中心城区、十三里桥乡、柳林乡等为重点,建设信阳菜产业园、中央厨房基地、美食街、美食镇村、旗舰店、全国连锁信阳菜快餐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育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菜肴工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信阳菜产业“排头兵”建设,打造信阳菜加工龙头企业。到2025年,建设1个综合性信阳菜产业园、3家中央厨房基地,3条信阳菜美食街、2个信阳菜美食镇、10个以上特色美食村、15-20个信阳菜旗舰店与示范店,引育1家产值过10亿元的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产值超亿元的信阳菜企业,引领信阳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4.特质农品加工增值工程

  加快在优质稻、蔬菜、板栗、豆制品、食用菌、水产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方面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集中连片镇创建特质农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产业园,打造优质稻、蔬菜、食用菌与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及板栗与豆制品精深加工基地。支持谭家河乡、游河乡、柳林乡等围绕板栗与豆制品等建设特质农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集聚区。引育培育特质农品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特质农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共性技术和工艺设备联合攻关,提高加工水平。到2025年,打造1个特质农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特质农品加工基地3个,培育10家规上企业,建设特质农品配送中心1个,创建豆制品加工产业园1个,提升特质农品增值空间。

  (三)三产培活行动

  1.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程

  实施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加强产业链横向拓展,引导农产品经营主体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茶山人家等各类休闲农业载体创建,推进董家河镇楼畈村田园综合体升级,创建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科学素养教育一体化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产品标识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鼓励茶叶、板栗等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建立5-10个综合农贸市场,搭建浉河区农产品官方销售平台网站,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与农业信息深度融合。到2025年末,打造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树立3-5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融合示范典型,将浉河区打造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2.精品休闲农旅打造工程

  实施一批茶旅融合精品项目,加快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茶主题民宿集群建设,实现景、城、镇、村全域联动,将浉河港镇和董家河镇打造成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围绕环湖路打造百里茶廊文化体验带。推进红旅融合发展,以四望山、鸡公山景区为核心,加快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推动柳林老街文化博物馆建设,挖掘柳林乡特色传统文化。推进休闲康养产业发展,加快“百果花乡”现代农业体验重点项目和“淮上明珠”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建设,将浉河区打造成为豫南度假康养先行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休闲观光、休闲体验、休闲旅游等融合发展,建设七龙山生态茶旅庄园,结合擒龙山村省级“四美乡村”,创建旅游特色区,打造1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到2025年末,完成30个乡村旅游点的建造,打造2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覆盖浉河区所有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数字化平台,完成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建设,打造10个以上全市知名的休闲农庄、度假村及茶艺工坊体验基地。

  (四)品牌打造行动

  1.“天赋浉河”品牌打造工程

  实施“天赋浉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项目,打造天赋浉河总部基地,建立完善的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体系、标准体系、授权体系,加大品牌公信力和品牌营销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聚焦茶叶、水稻、板栗等优势农业资源,推进“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快地理标志产品的打造,提升浉河区“特”“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推动农业企业品牌升级,实施企业品牌打造项目,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提高品牌知名度。实施茶叶、水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塑造,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立起来,走出去。到2025年末,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授权企业10家以上,授权产品30个以上,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农业品牌3个以上,浉河区“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取得显著成果,实现全区80%以上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形成完善的浉河区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

  (五)创新赋能行动

  1.三创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整合已有科技资源,引进国家级科研单位在中心城区建设浉河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茶叶、板栗、信阳菜、水稻等国家级农业科技和农科科学试验基地。实施科技攻关专项,采用揭榜挂帅等形式,以区内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优势科研单位,围绕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数字农业等,利用生物、信息、工程化等前沿科技,开展茶树育种芯片、采茶机器人、茶提物加工、信阳菜工业化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装备攻关。依托浉河区优质农产品资源,在重点镇、中心村和龙头企业推进完善农业试验站、技术研发中心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镇建设,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头雁计划”“英才计划”“鸿雁计划”“科技特派员”“职业农民”等人才培育项目,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化人才高地。到2025年末,建成浉河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3-5个国家级试验基地、10-15个试验站/企业研发中心、5-10个科技创新示范村;实施重大项目攻关50项以上;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3-5个,培育各类人才100人以上,有效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十一、保障措施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凝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要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全面推进浉河区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把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贯穿全过程。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把党管农业农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成立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小组,发挥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等作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集聚资源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第二节 强化规划衔接

  发挥本规划对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与已有的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纵横衔接的规划体系。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农业现代化目标任务,在重点领域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统筹推进规划有效落实。将其他规划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十四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实施中。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针对浉河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智慧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和时效性。加强政策保障,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强化农业企业土地、金融等方面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实现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

  第四节 开拓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上级涉农政策支持,主动承接各类改革创新试点,衔接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农村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以及省市相关部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浉河区现代农业建设。探索建立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民办公助、资金直补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

  第五节 完善公共服务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校合作,组织技术力量,集成科技资源,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实际,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业瓶颈。加强区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应急处置的能力,稳定服务人员,增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第六节 加强考核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分析,建立年度评估机制。逐层分解目标任务,合理制定考核指标、评议评分细则等,建立科学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部门自查、上级考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结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


       《信阳市浉河区“十四五”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政策解读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